起因是一位全职宝妈问老公,自己可否吃瑞士卷,结果却被一顿教育。不少网友表示:“妈妈这么辛苦,凭什么吃块蛋糕都不让!”这让我联想起另一件也是近期发生的事:74岁的刘晓庆被曝出10年前出轨的聊天记录。对此她却泰然自若,表示“多大点事呢,每个人都会有些生活问题”。(当然,这里并非倡导出轨)这两件事给人带来了巨大的观感反差,瑞士卷看得人心里压抑,刘晓庆却让网友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。究其原因,是背后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姿态:配角感与主角感。前者谨小慎微,需要获得允许,才敢往前迈出一小步;
后者杀伐果断,专注活出自己,不理会旁人是否允许。
当一个人在心底里总把自己视为配角,那将会永远活得畏畏缩缩。
1. 对于别人的事,他们擅长提供帮助,兢兢业业;
2. 对于自己的事,不会轻举妄动,需要得到「允许」后才敢行动。
似乎自己并非生活的主角,而是需要听候安排的配角,在现实中,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倾向。来访者大绢便是如此,她平时乐于助人,工作中也认真负责,当然,这是不折不扣的优点。可当她带着同样的问题却去问身边的人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有人劝她别放弃眼前的工作,有人说她不要贪图享乐,有人说她买的衣服不值。配角感强的人,内心常常充满了3种情绪:不安、生气、委屈。一方面,他们把许可权交给别人来定夺,所以心里难免忐忑,凭什么不让我去旅行?
凭什么不让我买喜欢的衣服?
凭什么不让我按自己想法生活?
我明明付出了那么多了,我明明要求放这么低了,为什么还是不允许我?
难受的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表达,便会化作怨气,只能在生活中的犄角旮旯处里发泄。如果这时候再被人贴上一个「爱抱怨」的标签,内耗就更严重了。尽管许多道理都说我们是生活的主人,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,可为什么许多人还是会不知不觉中活成了配角呢?在心理学中,这个过程称为「自我客体化」,它的出现往往和人的成长经历有关。人一出生,本能就是渴望自主行动的,像孩子会对身边的一切感到好奇,想要去探索。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,会限制孩子的行动,孩子想吃糖、想去玩,都必须获得大人的允许。于是,孩子做事从只考虑「我」,渐渐变成也能考虑「他人」,这是一种成长,也是正常的。“你要听话懂事,才会招人喜欢。”
“你再闹着吃零食,就不要你了!”
“花这么多钱养你,怎么还考不好?”
我只有顺从别人,才有价值;我不能任性做自己,否则会被抛弃;失去了别人的认可,我就什么也不是。现实中,这些把人的自我客体化的话语很普遍,常常以评价、劝导等方式呈现,比如:妻子就要带娃做饭做家务,若有牢骚就是不贤惠;
员工就该任劳任怨,多不合理的工作都要做;
孩子只允许做让爸妈开心的事,否则就是不孝顺......
这些话语里,只要求人展示出「工具性」,而忽略了人真实的情感和需求。因此,当自我客体化发展到了尽头,人不再是一个独立、活生生的人,而更像是一台机器:想要走出自我客体化,方法并不复杂,当一个人能认清自己正处于「配角」的被动处境中,就已经成功了一半。毕业工作后不久,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积蓄,一直以来我在花钱上都很节俭,买过单价超过500的东西都很少。一次,我留意到一款1000块以上的降噪耳机,因为我平时酷爱听歌,所以非常心动。对比当时攒的钱而言,买下来也不是什么问题,但我下意识会觉得心里发虚——爸妈都不会用这么贵的耳机,我要是买了,别人又会怎么看我?
于是我打电话回家,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,果然遭到家人的反对,我内心很不忿,想着我就是用自己辛苦赚的钱买,凭什么不让?其实,当我纠结这些问题时,已经失去了主体性,只考虑如何让别人满意。直到后来和一些朋友交流后,我才慢慢意识到:即使父母不同意,但我也可以买呀!别人不满意是别人的事,而我,是一个成年人、独立的人,一个可以自由选择、自主行动的人。当能意识到这一点,人就开始找回「主角感」,与此同时,也会相应恢复力量感。在找回主角感的路上,需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:你一定会让别人失望。因为在你过去的认知中,这样做会意味着失去了别人的认可,你或许会因此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,甚至会被抛弃。迪士尼电影《长发公主》中有一幕很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心情。主角乐佩一直被“妈妈”(真实身份是女巫)关在高塔里,被告知外面的世界充满危险,她不能出去,更不能背叛一直好好对她的妈妈。乐佩信以为真,一边渴望去看外面的世界,一边又无比害怕。最后她在偶然的机会出去后,发现自己能够按自己意愿生活时,并非全然地高兴,而是夹杂着大量的内疚与自我否认。但我想告诉你: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,也是那些想要控制你的人成长必经之路。因为,任何一个人活出了独立与自主,就必然会有让别人失望或不理解的时刻,这很正常,也很必要的。与此同时,你的过度妥协与让步,本质上是满足别人不合理的期待。你通过活出自己来让他们失望,他们才有机会意识到自身的问题,这对他们而言亦是一次成长的机会。这里,我分享4个小技巧,可以帮你更好地找回主角感。其实,这时候我们可能高估了对方,把他看作是更加聪明、有智慧的权威角色。实则不然,大部分时候,无论是你的父母、老师、领导、朋友,都和你我一样是普通人。他们的评价仅代表个人的看法,不能全部决定你的价值。以开头瑞士卷事件为例,有的妈妈或许会担心,如果自己自作主张吃瑞士卷,是否会被评价是不懂事、不够贤惠。许多人会忘记,其实我们也是有权利去重新发表评价的。“我主动吃瑞士卷,说明我懂得照顾自己,并给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,教他们要懂得爱自己,重视自己的需求,我是个好妈妈!”
但很多时候,如果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和喜恶,我们容易便容易忘记这件事。我是独立的;我是有力量的;我有权自己做主;我不必事事迎合别人。
你也可以把这些话写下来,放在平时能看到的地方,多多自我提醒。配角感强的人,会本能地避免冲突,如果知道别人不喜欢自己吃瑞士卷,就会不吃。但是,在这种会引起对方小不满的情景,恰恰是练习成长的绝佳机会。这时可以故意去吃,且不必解决对方的不适,让自己感受和适应这种有张力的情景。这样子的目的,是用行动去让对方知道,你是个有自己想法、活生生的人。你可以参考他的意见,但是,最终做不做、怎么做,取决于你。原本生活一团糟的乐莹经历了蜕变,上台打拳击赛证明了自己。最后比赛输掉回去的路上,遇到了回心转意的前男友想约她吃饭。过去的她,一定会毫不犹豫迎合对方,而如今,她婉拒了对方说今天不想去。当男方继续追问“下次什么时候有空?下次还愿意赴约吗”时,乐莹回答了3个字:“看心情。”我虽听到别人的期待和意见,但最后,我依然会听从自己的内心去行动。「在看」+「转发」愿你我都能在关系中,勇敢面对自己的课题♥作者:和小畏;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,专栏心理作者。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。
做一个独立的,更有力量的人,听从自己的内心,不必事事都迎合别人。
如果你遇到了一些个人成长、原生家庭等的心理困扰,推荐你来我们。
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,会陪你探索自我,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,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,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,添加咨询客服帮你推荐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,还可以领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。